脑中风并非遥不可及的疾病,历史上不少名人也深受其害。分析他们的经历,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预防启示。
01 曾国藩:忽视“小中风”的惨痛教训
清代名臣曾国藩从中风发作到离世,仅45分钟。令人扼腕的是,此前他已有多次预警信号。
经历回顾: 去世前一个月,曾国藩日记记载多次异常:会客时“右脚麻木不仁,旋即发颤”;随后迎客途中“痰迷心中”,多次欲言又止。更早的八年前,他曾自述“忽然眩晕,左手左脚疼痛异常,抽搐数次”。
医学解读: 专家指出,这些症状与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”(俗称“小中风”)高度吻合,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、言语不清等,但常因症状短暂缓解而被忽视。
核心教训: “小中风”是大脑发出的严重警报!数次小发作后,极易引发致命或致残的完全性脑中风。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肢体活动受限、口齿不清等症状,即使自行缓解,也必须高度警惕,立即就医排查,争取早期干预,保障生活质量。
02 列宁:年轻非豁免,治疗与预防是关键
政治家列宁首次中风时年仅51岁,热爱演说的他突发言语不清。7个月后复发,丧失正常工作能力;10个月后第三次发作不幸离世,年仅54岁。
经历回顾: 列宁的病情呈现渐进式恶化。
医学解读: 如今,40多岁患中风者已不少见。这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代谢问题或长期吸烟史,导致脑血管提前老化。寒热剧变、劳累、紧张等外界刺激极易诱发中风。列宁的案例更警示:首次中风若治疗不及时或保养不当,复发时往往更凶险。
核心教训:
破除误区: 中风绝非老年人“专利”!中青年,尤其是有“三高”、吸烟酗酒等风险因素者,必须加强防范。
重视二级预防: 有过中风病史者,务必严格遵医嘱进行二级预防(如控制危险因素、规律服药),防止病情复发和恶化。
03 沙龙:警惕心脏问题引发脑中风
以色列前总理沙龙2006年突发中风后昏迷长达八年,直至去世。其病因常被忽略:源于心脏病。
经历回顾: 沙龙的中风由心脏问题(如房颤)导致栓子形成、脱落并堵塞脑血管引起。
医学解读: 心脏病(尤其是房颤)是引发脑中风的重要风险因素。心脏功能不佳易形成血栓,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部血管,即心源性脑栓塞。许多患者发病前看似“健康”,无明显不适。
核心教训:
心脏病患者需高度警惕中风风险: 特别是房颤患者,应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抗凝等治疗,预防血栓形成。
关注患者心理健康: 中风后或遗留残疾的患者易出现抑郁、焦虑,尤其在夏冬高发季。家属需密切观察,加强沟通,防止意外及病情加重。
温馨提示:家中常备急救药,遵医使用很重要
在应对热闭神昏(表现为高热、神志不清、惊厥等)的中风急症时,传统急救药物如丹佑林安宫牛黄丸可在医生指导下发挥作用。
药物简介: 丹佑林安宫牛黄丸源于清代名医吴鞠通的《温病条辨》,由牛黄、水牛角浓缩粉、麝香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朱砂、珍珠、冰片、雄黄、郁金等组成。
主要功效: 具有清热解毒、镇惊开窍之效。
现代药理: 研究表明其具有镇静、抗惊厥、解热、抗炎、降低血压及机体耗氧量等作用,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脑损伤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。
重要提示: 丹佑林安宫牛黄丸适用于中医辨证属“热闭心包”证型的急症(如中风阳闭证),并非所有中风类型都适用。中老年家庭可遵医嘱适量储备,但务必在专业医生明确辨证后指导使用,切不可盲目自行服用。